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

新生嬰兒 - 7-12個月之成長報告

0-3歲之發育重點

7-12個月之成長報告
  寶寶到了六個月大以後,從母親那兒經過胎盤接受的抗體逐漸消失,本身免疫系統逐漸發育,自己也開始有能力製告抗體,不過因為生活接觸面逐漸擴大,感染病原體的機會愈來愈多,如體內尚未有對抗該病原體的抗體就會生病了。寶寶生病的頻繁與否決定於接觸病原體機會的多少,如生活在擁擠密的空間,病原體散潘容易,生病的機會自然高些。以下是七到十二個月易發生的疾病:

 
a.視覺發育
   用鋼筆型小手電筒在寶寶前方三十公分處,同時照射其兩眼,若反光點不是同時落在瞳孔中央即為斜視。有些嬰兒天生鼻子較寬兩眼距離較遠,外觀上看起來像是斜視,但長大以後慢慢就會恢復正常,這並不是真正的斜像,歸功於我們雙眼可同時看到一樣東西,如此才會有複雜的現象。真正斜視的嬰兒,但所看到的與閉上一眼看並無不同,這種視覺機能的發育在嬰幼兒時期最重要,若在此發育期間末能矯正,待長大後再矯正,則很難改善其視覺機能。

 
b.聽力障礙
   由於聽覺缺失會引起語言能力異常,導致一連串發障礙,句括各式學習障礙、智能發育遲緩以及身心特質發展的扭曲。平日須多給寶寶聽音樂,多與寶寶說話、刺激其聽覺發展。在二歲以下的嬰幼兒可由其行為觀察且聽力正常與否,在安靜的房間內,把會發聲的玩具置於寶寶耳後觀察其有無驚嚇反射、眼之耳眼瞼反射,睜開眼睛或身體扭動之睡醒反應,在寶寶左右兩方各測試一次,如發現有聽力障礙須至醫院做進一步詳細之聽力測驗。

 
c.鼻淚管阻塞
   有鼻淚管阻塞的嬰兒,大約90~95%在年齡七至八個月大會通暢,所以在此之前如果有發炎現象,就給予發炎的治療,如果沒有發炎,就用按摩的方式從上往下壓,可使鼻淚管阻塞打開,過了七至八個月以後鼻淚管阻塞,才予以手術將鼻淚管打通。

 
d.奶瓶蛀牙
   牙齒在六個月大左右開始生長,到週歲之刪,以上下各長二顆門牙為標準。長牙的快慢因人而異,毋需拿別人的孩子來比較,擔心還沒有長牙。家長平日須以紗布擦拭維持寶寶口腔的清潔。喝完奶後給寶寶喝些開水並避免含著奶瓶睡覺,以防奶瓶型蛀牙。

 
e.心臟循環系統疾病
 (1)  發紺性心臟病:
   在台灣最常見的是「法洛氏四合症」,通常出生不久即可發現,當寶寶運動或啼哭之後,嘴唇與指甲會發紫,這是由於血中氧氣濃度降低所引起。大部份的發紺性心臟病都須手術治療,家長平日照顧上須注意「缺氧性發作」,這種情形通常發生於清晨上廁所或哭鬧太久之後,此時須立即抱起小孩,採取雙膝靠胸的姿勢,如此可改善發紺的症狀,然後立即送醫急救,如果不及作業處理,往往會有生命危險。
 
 (2)  非發紺性心臟病:
   在台灣最常見的是「心室中隔缺損」這一顆的心臟病通常都沒有什麼症狀,必須靠醫師仔細聽才能發現有心雜音,或是出現食慾減低、呼吸急促、心跳加快、皮膚濕冷之心臟衰竭症狀才被發現。目前醫學進步,年齡與體重已不再是決定手術的因素了,要不要開刀或何時開刀主要是看缺損的大小及位置來決定。家長平日須注意控制水份的攝取,牛奶不可餵食過量,副食品也不可太鹹,以免加重心臟的負擔,引起心臟衰竭。

 
 後天心臟病-川崎氏症:
   此症最易發病年齡為一歲,侵犯對象多為小孩,東方人比西方人多,真正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,可能與自體免疫反應有關。主要的症狀有:

一、  發燒五天或五天以上。
二、  急性期時手掌足底變紅、手腳變硬腫:恢復期時從指(趾)尖開始膜片狀脫皮。
三、  外形性皮膚出疹。
四、  兩眼結膜充血。
五、  嘴唇紅、草莓舌、咽喉泛紅。
六、  急性非化膿性頸部淋巴腺腫大且大於一.五公分。

   主要的診斷是根據臨床表現。目前川崎氏症最嚴重的問題是在心臟血管方面,全身的血管都會發生炎性反應,在心臟左邊冠狀動脈更易受侵犯,約25%有冠狀動脈瘤發生。如果愈早治療、急性期愈早使用免疫球蛋白,心臟血管的後遺症愈低。部份的病人會持續有冠狀動脈擴脹、狹窄或阻塞,這是造成日後胸痛、心冗梗塞的原因,家長必須遵從醫師的指示定時給寶寶服藥,並且定期做超音波追蹤檢查。

 
f.呼吸系統疾病
 毛細支氣管炎:
   大部份發生於一歲以下的小孩,以六個月大最常發生,男孩比女孩多,並且年齡越小病情越嚴重,病原體主要是呼吸道合體病毒,流行性感冒A及B型病毒及副流行性感冒病毒。本症的潛伏期灼二至五天,初期的症狀與輕型感冒相似,如微熱、流鼻涕及咳嗽等,但是過了些日子以後,咳突然加、易吐奶、不安、食慾減退,呼吸變快且出現咻咻的哮鳴聲,肋間肌肉隨呼吸而凹陷,更嚴重的會因缺氧而嘴唇發紫。這是因細小支氣管發炎水腫引起呼吸道阻塞,產生球瓣效果,使得空氣容易吸入而不易呼,出於是形成了哮鳴聲,通常愈早治療,恢復得愈快。

 
g.腸胃系統疾病
 肛裂:
   肛裂常發生於一歲以內的嬰兒,主要是因為大便太乾硬,刮傷肛門口之粘膜所致。大便上可見帶著鮮紅色血絲,或,在尿布上有鮮紅色血跡。治療時主要是避免寶寶便秘,平日多補充水份,牛奶可沖濃一些,必要時給予軟便劑,使大便變軟,以避免裂傷的粘膜再繼續受到傷害。每次排便之後,在溫水中浸泡五到十分鐘得以清除,擦乾之後,再塗上藥膏,約十天左右即可痊癒。

 
 腹瀉:
   六個月後,副食品如添加不正確,導致寶寶腸胃消化不好,可能引起腹瀉,只要暫停餵食此類副食品即可慢慢恢復正常。此時也正值寶寶心理發育上的口慾期,寶寶常會把手或東西放入口中,誤食不潔也是引起腹瀉的原因。寶寶腹瀉百分之八十為非細菌性引起,常見如輪狀病毒、腺病毒等,隨著不同的季節及地域性而有不同腹瀉的原因。真正的細菌性腸炎並不如想像中那麼普遍,致病菌有沙門氏菌、志賀氏菌及大腸桿菌,其他如乳糖耐受不良症,牛奶白過敏等也會引起腹瀉。

  當寶寶腹瀉時可換吃醫瀉奶粉,其並非真正有止瀉效果而僅是特殊配方之治療性奶粉,通常這些奶粉都不含乳糖,或是採用植物性蛋白,以便腸胃道易於消化,可以補充適當的水份以防脫水現象,當然寶寶腹瀉的處理,最重要的是立即就醫,根據不同的病因加以治療。不可濫用抗生素,因我們腸道內有正常細菌叢,細菌殺掉,細菌間的平衡會受到破壞,將使腹瀉變得比較頑固而形成慢形腹瀉。

 
 腸套疊:
   發生率為千分之一到千分之四,男女比為四比一,很少發生在小於三個月的嬰兒,三歲以後發生率較小,最常發生的年齡在一歲左右。寶寶一陣子煩燥不安,一陣子又看起來正常,好像有週期性似的。60%的嬰兒會有類似的草莓醬之大便,大部份都有嘔吐的症狀,吐到最後會含有膽汁的症狀,吐到最後會含有膽汁樣胃液,有時可在右下腹摸到一香腸狀之硬塊。臨床上可用超音波或大腸攝影診斷出腸套疊,在治療上先用鋧劑灌腸之壓力,使套疊部份之腸子回復原狀。如果鋇劑灌腸治療失敗才考慮以手術治療。

 
h.泌尿生殖系統
 陰囊水腫:
   單純的陰囊水腫不須吃藥或手術,最晚到二歲左右,淋巴系統將陰囊積水逐漸吸收,自然就會痊癒。

 
 疝氣:
   閉性疝氣的發生率在31%左右,這種情況顯示一歲內發生嵌閉的可能性相當高,約為一般年齡層小孩發生率(6%~18%)的二至五倍。早產兒發生嵌閉性疝氣的機會更要高些,男孩發生率大於女孩,多數發生於右側,與右側睪丸較晚下降有關。

 
 隱睪症:
   足月產兒發生隱睪的機率約為2%~3%,早產兒機率更高,接近30%的低體重早產兒發生隱睪,未下降的睪丸會發生組織形態方面的改變,在六個月時,睪丸仍未下降,則其精細胞數量就開始減少。到一歲時,超過90%患有隱睪症的小孩會合併有疝氣,必須在一歲施行手術,同時做養育修補術。

 
i.運動功能障礙
   對於某些此較特別如早產兒,出生時體重過輕、週產期有缺氧情形、高黃疸指數經過換血治療或有家族遺傳性神經障礙等疾病之寶寶,應多加注意評估,以早期發現運動功能障礙。
 

正常之運動功能發展如下:
七個月  開始學坐,會把東西由右手交換至左手。
八個月  已可坐得很穩。
九個月  會伸長手臂爬行,能用手指與拇指抓東西。
十個月  會扶著東西站立。
十一個月  可扶著東西走路,此時語言理解力更加進步,能指出身體器官的位置。
十二個月  可以獨自步行。

 
   如果寶寶在運動發展上速度緩慢很多或有異狀時,家長就應請小兒神經專科醫師檢查,是否真有神經肌肉方面的疾病,或是腦部本身的問題。通常患右肌肉疾病之孩童,常有肌肉無力、萎縮或者肥大之臨床症狀。若病人只有運動功能發展的遲滯,可以歸類為神經肌肉病變;若伴有語言和社會適應能力障礙時,則考慮大腦病變。

 
   另外,關於骨關節的問題,如先天性髖關節脫臼,會造成寶寶兩腿長短不一,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的,通常愈早治療,預後愈好。早產兒的生長發育不應比照正常嬰兒,應有矯正年齡的觀念,例如,提早一個月出生的早產兒,當滿一歲還不會走路,家長毋需擔心,因為他的矯正年齡僅有十個月。按照發展的里程碑來看,儘量多給他適合年齡的益智玩具,如敲打、撕、畫、玩開關旋轉與手眼協調有關的遊戲等。不管他聽不聽得懂,從出生起就開始多和他講話,多讓孩子出去接觸不同的人事地、活動,以增加他的適應及學習能力。

 
j.家長注意事項
  寶寶在不同年齡,不同季節,容易犯的疾病往往不一樣,家長平日須吸收新的衛教知識,與寶寶一同成長。找一位經過專業訓練、親切細心、值得信任的小兒專科醫師,定期給寶寶健康檢查,若有特殊疾病時,可以做健康諮詢或做適當的轉介。平常家長須多洗手,避免讓生病的人與寶寶接觸;定期打預防針,注意寶寶均衡的營養,如此可以避免寶寶常生病,度過一個健康愉快的童年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